全文刊登于《中国园林》2017年第4期 P44-48
李金路/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院院长/本刊编委
王玉洁/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院副院长
王作鹏/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园林一所所长
1 现状评估
1.1 公园现状
拜城县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喀普斯浪河(下文简称“喀河”)是拜城县内离县城最近的河流。河道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干涸、荒凉的景象。喀河公园就建造在连片的戈壁石滩上。
1.2 资源丰富的拜城
拜城有丰富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矿产能源。拜城的“拜”是维语“巴依”的谐音,意为“富裕”,所谓的“巴依老爷”即指富有之人,而喀河戈壁荒滩的现实景象显然与这“富裕”的美名相差甚远。
1.3 悠久的历史
西汉于龟兹乌垒设西域都护府,拜城正式纳入汉朝版图。拜城是古龟兹国的所在地,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东西文明碰撞与交流,多民族文化兼容并蓄。
1.4 机遇和挑战
如何能够在喀河戈壁荒滩上,设计出新疆最美公园?这是风景园林师所面对的挑战。
2 立足当地,用心设计
2.1 历史文化的传承、积淀与创新并重
将拜城县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对历史、宗教和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将龟兹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将这乱石滩打造成了拜城的城市名片。
2.2 立足拜城,表现人民理想
不抄袭发达国家,不模仿东部城市,不表现设计者的个人喜好,而是尽力表达当地各民族居民的生活理想。
2.3 整合一条主线,设置多种功能
将带状的喀河公园设计成古丝路与新丝路的交织纽带、滨河风景的生态示范区、传承城市文化精神的黄金旅游线、拓展市民游憩空间的滨河休憩带、树立城市文明形象的对外展示园。
2.4 分区利用,丰富景观
喀河公园从北到南划分为4个功能区,根据各分区特点分别突出工业文化、商旅乐舞、农耕文化和宗教艺术4个文化主题(已建成前2区)。
3 用多样性应对极端性
3.1 文明多样性
多种文化在古代龟兹地区交汇,包括佛教文化(西域佛教中心)、龟兹乐舞(隋唐鼎盛)、绘画雕刻艺术(文字、壁画、石窟雕塑等)以及商旅文化。
3.2 体现文化多样
1)工业文明呈现丝路古今工业成就(图1);
图 1 工业之门
2)商旅乐舞表达和谐文化(图2~4);
3)田园风光体现农耕文化;
4)休闲度假表现特色主题文化。
3.3 体现民族多样性,用和谐应对极端化
拜城人口85%为少数民族,在公园设计中强化各民族、各文化的融合;突出多民族特色,又不局限于某一族群;用多样性应对单一性,用和谐应对极端化。
图 2 多彩凉亭
图 3 民族特色红廊
图 4 光影长廊
4 借水、用水、还水
4.1 趋利避害,节约用水
从喀河上游引水,截留小部分水量,沉沙后用于滨河绿地的景观用水,从而形成公园内小河常满、绿地外大河常枯的2种截然不同的景观效果。
4.2 利用高差,水景亲民
利用喀河公园30m的地形高差,营造出溪流、湖面、瀑布、叠水、池塘、湿地等丰富的水景观(图5、6)。
图5 戏水的拜城百姓
图6 叠水长虹
4.3 生态景观相结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建立以本地适生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
从喀河上游引入的水系在公园内蜿蜒曲折几千米后,又流出喀河公园,重新回到喀河主河道中,理论上一滴水也没有浪费。
5 协调利益,带动发展
5.1 兼顾多方利益,力争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协调和统一
5.2 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提升周边用地商业价值
5.3 喀河公园景观带助力拜城旅游经济
6 小结
目前喀河公园只建成了一半,旅游策划和文化创意仅实现了一半,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也比原设计的理想构思衰减了一半。即便如此,由于设计立足于拜城的自然和历史文化,结合了城市现代发展功能,表达了各民族居民的情感,使百姓福祉、城市品质、优美环境、地域特色、文化创意和拜城生态形成了高度统一,因此“半个”公园仍然获得了广泛的赞美。喀河公园犹如拜城腾飞的翅膀,必将促进新城更快发展,引领百姓享受健康与愉悦的生活(图7)。
图 7 日月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