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雨即涝,逢干则旱——为破解水生态与城市发展失衡这一普遍性难题,我市近期在漳河新区试点海绵城市建设,探索通过山水、绿地、建筑、工程的均衡布局和有机融合,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促进城市顺畅“吐纳呼吸”。
海绵城市水循环收集与释放示意图
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变“包袱”为“财富”
近年来,广州、杭州、北京等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可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2011年,“到武汉看海”成了流行词;2012年,北京“7·21”大雨让77位市民失去生命……
城市发生内涝,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但从根源上说,是建设和建筑改变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传统的市政“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顺畅”的模式,实际上忽略了雨水的循环利用。实际上,可以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经验表明,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典型“海绵城市”可以截留80%以上的雨水。
因此,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理念将发生彻底转变。根据该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
漳河水库是我市生产、生活的唯一水源。近年来,荆门持续干旱,漳河水库多次跌破死水位,城市用水受到极大威胁。建设海绵城市,能有效综合利用水资源,缓解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我市用水安全。
我市在创建海绵城市方面还有它的独特优势:例如天然的地理优势,漳河新区依山靠湖,漳河水库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示范区年均降雨量为970mm,年平均气温在16.1℃—16.4℃之间,十分有利于低影响技术措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示范区绿地面积占建设用地的20.8%,大量的绿地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天然“海绵”。
近年来,我市在海绵城市创建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例如编制完成漳河新区总体规划和漳河水库“三圈”范围线规划、道路、给排水等31项规划,制定出台荆门市低影响开发控制和雨水综合利用建设管理办法、规划设计导则等文件,为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我市还先后与中国建科院、清华规划院、武大规划院、华科大规划院、深圳建科院、武汉市政院、北京泰宁雨水等国内一流的专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展开富有成效的深度合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生态优先 低影响开发
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这需要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维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合理建设一些公园、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设施,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铺装材料,并增加城市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等可透水地面。
今年1月,我市已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并确定漳河新区北片区为荆门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区,示范区总面积约17.24km2,规划人口19万人。对示范区的建设将来会从以下几步走:
第一步:设置海绵型下垫面
源头控制
将雨水留在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海绵型下垫面
第二步:设置低影响调蓄容积
消减洪峰、控制污染
将无法入渗的雨水滞留在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地、下凹绿地等措施中
第三步:设置强制调蓄容积
雨水价值最大化
将低影响手段消纳的雨水进入强制调蓄措施,既调蓄又回用
第四步:设置超标雨水排放通道
最后一道防线
对低影响设施及城市排水管网无法承担的超标雨水,规划合理的超标雨水排放通道
我市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工程
绿色屋顶工程
透水铺装工程
下凹绿地工程
雨水管网及再生水管网工程
水系统工程
大众共同参与
对于海绵城市的创建,我市制定出了一个目标:依据我市独有的优势,以海绵城市为支撑,把新区建成高品质的宜居新城,提升城市品位。
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政府能推动的是一部分,公众参与的部分远比想象中更多——节约用水,将雨水、洗衣洗澡水和生活杂用水等污染程度较轻的水经简单处理后用来冲厕所;洗菜的水用来浇花;植树时每棵树的树坑低于路面0.3米;洗车水循环利用;在厕所里装一个节水装置……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实现城市、人、水的协调发展,我们期待着海绵城市建设成功,更希望我们生活的荆城更加润泽、美丽!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一块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就吸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以有效地防止出现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现在所说的海绵城市,原来也被称之为“低影响开发”——在自然地上的房屋建筑,修房之前雨水径流量不发生太大变化。通过渗透、过滤、储存、蒸发和滞留等设施,让水文条件尽量不受到开发的影响,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应用,是一种新的雨水管理思想与技术体系。
海绵城市突破了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以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城市水系等各种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充分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和城市水安全的问题、水文条件的差异性、规划指标及项目操作的可行性,并综合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的技术,构建起新型的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低影响开发,意味着大规模的投资和改造,曾被忽视。当城市内涝、水资源匮乏等大城市病越发暴露的时候,管理水资源,使其回复自然循环的过程,已经势在必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提升城市品质品位改善襄阳人居环境